清華大學為企業家開設傳統文化培訓班
2015-08-10 12:40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清華大學傳統文化與領導韜略高級研修班
一、學習安排每兩個月上課1次,每次3-4天,共8次,總計26天;感受原汁原味的清華校園生活;授課地點:清華大學、藝術館等
二、招生對象
企業董事長、總裁及其他高層管理人員;事業單位主要領導;其他有志中國傳統文化和工商管理學習的高級管理人員。
學員報名流程
1.咨詢招生老師(010-69729883)
2.確定報名課程并索取報名表
3.按要求填寫報名申請表的各項資料
4.將報名表格郵件傳送至893774932@qq.com
5.審核通過后發放錄取通知書
6.根據錄取通知書時間報道入學
一、修身之道
修身,是指修身養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修養身心。比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精神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義擔當,“見賢思齊”“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獨”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等等。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朝氣蓬勃,就因為有這些執著的精神追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面臨新的執政考驗,對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廉政之道
習近平從嚴治黨,重視廉政建設,舉世點贊。早在《拜托貧困》一書中就寫道:“廉政建設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如果我們不能承擔起這種歷史使命,我們就會失去民心,就會被敵人找到進攻的缺口”。他常引用“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公生明,廉生威”之類的傳統廉政名言教育干部。
三、天人之道
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我們以深刻警示和啟迪。
四、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是一門關于認識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的科學,同時也是一門發掘人的智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力的藝術。我國古代在這一領域內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嘆為觀止,并由此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用人之道”。這些豐富的用人思想和用人經驗,是歷代思想家、政治家在長期治國理政的用人實踐中總結、積累、思考、歸納出來的,吸收與借鑒傳統用人之道的理論精華,得到歷史智慧的啟迪與幫助,一方面能加強領導干部的素質修養,做到古為今用;另一方面可以在實際工作中少走彎路,事半功倍,這對當代領導者來說,無疑是提高領導決策和用人水平的有效途徑。
五、法治之道
習近平向來重視依法治國,他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古代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這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這主要體現在商鞅的以法治國、刑無等級、法官獨立、法治而不是權治、法大而不是權大、統治者和官員必須首先守法、法律符合國情民情、簡明公開讓民眾充分了解等內容上。習近平引用了很多法家的經典來強調依法治國的重要性,他在《之江新語?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就引用“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他在《擺脫貧困?從政雜談》引用“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六、民本之道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放在現代社會,仍然一點不落伍。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尚書》里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北宋張橫渠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都是民本思想。與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方針是一致的,我們應當繼承、發揚這種傳統。
七、義利之道
踐行正確義利觀的根本是辯證地處理好道義和利益的關系,實現二者的統一。義利之辨,是貫穿中國思想史的一個根本問題。義利關系在不同歷史時期曾有過不同的詮釋,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突出道義,強調義重于利,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主流義利觀,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企業家該如何提高危機管理意識?
企業家怎樣布局商業情報戰?
企業家如何成為故事大王?
清華大學培訓班:三招打造“公平”的薪酬!
清華大學研修班:業務人員績效考核三大指標
清華大學研修班:向華為學習新員工培訓
清華大學培訓效果評估的三種經典模式
稻盛和夫的修煉歷程:從企業家到佛教徒
清華大學總裁班管理故事:二人分樹
清華大學研修班管理故事:從乞丐和狗的寓言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大學為企業家開設傳統文化培訓班 相關課程
- 上一篇:企業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區別是什么?
- 下一篇:商鞅模式讓秦國走向巔峰,又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