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本邏輯裹挾的現代生存
2017-11-12 09:59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11.11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節日。
但凡節日具備的要素它都具有:狂歡,崇拜,日期,文化,禮俗,風俗,意義……
一、資本的狂歡與人的狂歡
馬克思不屑于談論近代形而上學家們的“抽象物質”,馬克思對物質的考察和批判從來都是從現實世界出發的,那就是被烙上現代工業印記的具體的物質——商品,馬克思在對商品的批判中展開了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繼而展開了對一種“被資本邏輯裹挾的現代生存狀況”的批判,也就是對近代形而上學-神學的批判。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種簡單而平凡的東西。對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卻是一種很古怪的東西,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例如,用木頭做桌子,木頭的形狀就改變了?墒亲雷舆是木頭,還是一個普通的可以感覺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為商品出現,就轉化為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歌德《浮士德》)。它不僅用它的腳站在地上,而且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用頭倒立著,從它的木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資本論》第一卷)
節日的第一個要素“狂歡”,首先是商品的狂歡。商品,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格外隆重地被盛裝打扮,走上街頭,走上銀幕,走近每個人都賴以生存的網絡世界,走近人們的日常話語與日常交往之中,每個人都在密切關注著商品。商品的狂歡必然引來人的狂歡。人們的創意、心思、工作、心情、壓力、行為、選擇……(這是些任意的區分和列舉),總之人們的全部社會生活,都圍繞著商品而展開。君不見商場為了迎接盛大的節日而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君不見有多少廣告藝術家們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才有了從虛擬世界一直到現實世界的多姿多彩的現代藝術!所有種種“狂歡”及其成果已經進入我們的“無意識領域”,我們對此一點也不感到好奇,仿佛這一切天然地就是合乎情理的,天然地就是正當的。
商場里的商品的確是我們勞動的產品,它滿足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在使用價值視角下的商品的確沒有什么神秘性可言——手機的確只是一種通訊工具,服裝也的確是一種生活消耗品,雞蛋仔也的確是一種用來飽腹的食物;勞動產品的神秘性來自于交往價值這一視角,也就是說,產品因商品這個形式而神秘起來。
使用價值這一視角下的“產品”,并不會引起人的狂歡,真正使人為止狂歡的是交往價值視角下的“商品”。普通的一件衣服——它本身只是用來穿的——并不會引起人的情感波動,而一旦被貼上名牌和打折的標簽,我們就立馬坐立不安了,立馬決定要“剁手”了,哪怕明天吃土呢!
二、商品拜物教與資本崇拜
“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關系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同上)
由勞動而來的產品并不本身就是商品。但現代社會、現代人的交往方式、現代經濟和市場——現代的社會關系,使得任何一件勞動產品都無一例外地變成了商品。商品來自于由自然物制成的產品,但“在對其他一切商品的關系上用頭倒立著,從它的木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商品仿佛一個長著腦袋的怪物,有著奇怪的狂想,它要求跟人一樣享有“社會屬性”——這一曾幾何時被視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長著怪誕腦袋的商品要求跟人平起平坐,這太不可思議了。但又沒什么不可思議的,只要想一想我們是如何“跪拜”在商品面前的就清楚了。
我們用貨幣來交換商品,在經濟交往行為中,我們將自己隱退起來,讓貨幣出面完成交往活動,并且讓貨幣出面代替自己來完成交往活動,貨幣如何能夠代替經濟行為主體?我們認為愈多的貨幣愈能代表自己的“實力”(power),愈能代替自己支配別人的勞動產品,以及別人的服務。君不見喜歡逛實體店的人通常更加看重實體店的“體驗性”和“服務內涵”嗎!在實體店中,我們只需要讓貨幣充當自己的“代理人”(agent,行為主體),就能坐享一切現代文明了。我們把勞動產品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關系(衣服是用來穿的,房子是用來住的,服務員不是用來罵的……)轉化成了物(貨幣)與(商品)之間的關系,并且這種關系最好還是外在于人的,因為這種關系似乎是客觀的,市場規律和商品價格并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完成這一轉化后,就形成了拜物教。
“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拜物教性質,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產分不開的。”(同上)
“商品拜物教”的意思不僅包括人們對商品這種特殊形態的物的崇拜,而且是對貨幣這種特殊的商品的崇拜。不管是傳統的節日還是現代的節日,都有一個被崇拜的對象在那里,據說在11.11節日里更多人崇拜“馬巴巴”。難道真有人崇拜一位身材容貌如此這般的男子?非也,這種崇拜的深刻意義在于,我們所崇拜的只是那個貫穿了整個“商品”和“貨幣”流通過程的“資本”。資本在現代社會意味著“實力”(power),這種實力是一種“趨向支配的意志”,(參見尼采的“強力意志”,俞吾金的研究表明:強力意志的真正意思乃是“一個意志支配另一個意志的趨向”,建議譯為“趨向支配的意志”。俞吾金《也談Der Wille zur Macht的漢譯》)
或許我們一直以來誤解了“偶像崇拜”,我們沒有閑工夫去崇拜某一個具體的人(反而當偶像的具體性展示在公眾的視野中時,通常被呼為“人設崩塌”),而只是崇拜烙在那個人身上的“強力意志”。偶像之為偶像,在于它有著能夠支配其它“意志”的“意志”。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這個時代的偶像總是接連被替換,而留下的只剩下“特征”,然后我們按照“特征”不斷生產著偶像。
對商品和貨幣的崇拜,實質上是對資本的崇拜,對資本的崇拜實質上是對“趨向支配的意志”的崇拜,對生命自身活力和實力的崇拜。任何一位現代人,只要他還承認自己生活在現代社會(事實上,并不存在一位不承認自己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即使他不愿意承認,但終究他不得不承認),就無法避開這種崇拜的形式,不管是從積極層面而言——崇拜生命活力,還是消極層面而言——崇拜物的力量、崇拜客觀性。
我們必須正視這個時代的“商品拜物教”和“資本崇拜”,深刻理解社會生活中的資本邏輯,這樣就能深刻理解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道德,以及這種生活和道德背后的“辯證法”(批判的和革命的)規律。(且留白待來日詳談)
三、資本邏輯與現代生活的意義
在資本邏輯(商品拜物教和資本崇拜)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物化”的含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反而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如果我們承認“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那么,在現代社會,人所處于其中的社會關系就在整體上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資本邏輯),人的現實的本質就變成了物的本質,人被物化了。馬克思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展開了對“形而上學——古典政治經濟學——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一切傳統哲學”的深刻批判,展開了對“抽象人性觀”和“抽象世界觀”的批判,總之,展開了對傳統形而上學—本體論的批判。
現代人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等于資本的本質,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判斷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來自于資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標準。對現代人的生存和道德的考察,最終都可以在他和資本之間的支配與被支配的“較量”中得到正確的理解。被物化的現代人不可能獲得生活本身的意義,哲學家們所批判的就是這種“現代人”。
現實生活的真正的意義是這樣的:只有讓勞動回歸勞動本身,讓人回歸人本身,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回歸至自身,讓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回歸至自身(“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被遮蔽了的生活意義才會浮現出來。
解蔽生活意義的原則是:作為自由人聯合體而存在的“共產主義”。
“只有當實際日常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聯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神秘的紗幕揭掉。”(《資本論》第一卷)
“意識”和“計劃”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在這種原則被明確揭曉了的情況下而成立的。但是這種人的本質的全面復歸,這種生存意義的全面解蔽,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馬克思緊接著上一句寫道:
“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發展史的自然產物。”(同上)
對于那些不明確的,我們的理性思維盡管將其懸置就好了,我們只知道那明確的了東西——批判,或者說,辯證法。
“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
所以,現代生活的意義在哪里?在批判這里,在批判哲學之中,在永遠的不安分和永遠的騷動不安之中,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之后的“無家可歸”的漂泊狀態之中,總之,在不斷的“尋覓”之中。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如何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本投資計劃
資本的魔力:將鏡像中的一切變為同謀
資本與企業的一場“愛情”游戲
上市公司資本價是怎么確定的?
索羅斯:大學學不到的東西——資本思維
上市公司風險管理應該怎么做?
2016年人力資本8大事件回顧與啟示(轉載)
新三板企業可直接在資本市場融資,為何仍貸
財務與業務的最深入的融合 投資界牛頓定理
資本實力秀:燒錢“火攻”,百度來勢猛烈
相關熱詞搜索:
被資本邏輯裹挾的現代生存 相關課程
- 上一篇:上市公司資本價是怎么確定的?
- 下一篇:資本與企業的一場“愛情”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