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別太有把握,那樣會有漏洞!
2017-12-19 10:08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事實是,很多大公司都嚴格的按照戰略管理流程來制訂戰略,但其戰略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眾所周知的諾基亞的戰略。
管理者面對難以捉摸的未來,這讓他們非?謶帧8愕氖,選定某個戰略意味著放棄其他可能性,而錯誤選擇可能毀掉他們的職業生涯。
面對戰略決策困局,出于避險本性,管理者往往依賴熟悉的工具,計算出企業發展方向。為提高市場份額或打入新市場,他們往往花數周甚至數月時間詳細籌劃,估算企業應對各項資產和能力投入多少,并測算長期成本和收入。
這種戰略制定方式非常糟糕。管理者或許能借此克服前途未卜的恐懼,但真正的戰略抉擇必然包含恐懼和不安。如果你對自己的戰略很有把握,那它很可能有漏洞:你可能陷入了“舒適陷阱”。為制定真正的戰略,領導者需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做艱難抉擇,甚至下賭注。制定戰略的目標是增大成功幾率,而非完全消除風險。
好戰略絕非某種看似萬無一失的解決方案。戰略思考的正確方法是:扼要地考慮企業實現目標所需條件,然后根據實際情況評估成功的可能性。如果達到這種認識,管理者或許能跳出“舒適陷阱”。
陷阱1:錯用“規劃”代替“戰略”
“戰略”幾乎總與“規劃”連用,“戰略規劃”一詞似乎既概括戰略制定過程,又表示其成果。做規劃是一項相對輕松愉快的工作,因此人們不自覺地用“規劃”代替了“戰略”。
“規劃”大同小異,通常包含三部分:
1、企業愿景或使命宣言,提出高遠宏大的目標;
2、列出新品上市、區域擴張、廠房建設等具體方案,配合企業目標實施;
規劃其實只是預算的一個更光鮮的版本。這種“戰略規劃”或許能幫企業完善預算,但遠稱不上真正的戰略。制定發展計劃時,管理者通常并不正面考慮企業必須主動舍棄什么,因此不會挑戰現有思維框架,導致企業局限于現有資源。
董事們常犯這樣的錯誤:他們中大多數畢竟來自管理層,知道戰略決策的風險遠高于制定計劃。相比長期戰略目標,華爾街也對確定性高的短期目標更有興趣,迎合他們的方案就是把“有挑戰性的戰略”變成“明確的規劃”。
陷阱2:成本導向的思維模式
成本屬于企業相對可控的因素,易于規劃,善于此道的管理者就容易落入第二個陷阱:成本導向思維。企業的大部分成本來自購買行為,它能自主決定雇多少員工、租多大辦公室、購買多少設備、投放多少廣告等。
企業能相對精確地規劃成本,因此思考成本對管理者而言相對輕松。成本規劃當然非常重要,很多企業就是因為成本失控受到重創。但很多習慣成本導向思維的管理者,會將熟悉的成本規劃方法套用到收入分析上。因此在企業計劃和預算中,成本和收入規劃方式大體相同,管理者必須大費周章預測每個銷售員、每款產品、每條渠道、每個區域貢獻的收入。
如果收入未達預期,管理者會感到困惑,甚至精神受挫。“哪里沒做好?”他們自問,“我們花了上千小時做規劃。”
為何收入規劃準確度不及成本規劃?原因很簡單:企業能夠控制成本,但收入多少取決于客戶。只要不是在極少數壟斷市場,客戶都可以自由做出購買決策,他們可以購買你的產品,或者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甚至什么都不買。管理者自欺欺人地以為收入盡在掌控之中,但客戶的購買決策既不可知又不可控,因此任何收入規劃和預測都可能有不切實際的成分。
問題的核心是,收入的可預測性與成本的可預測性相去甚遠,詳細的收入規劃是對戰略制定者的干擾。戰略制定最緊要的任務是:想辦法爭取并留住更多客戶。
陷阱3:把戰略框架封閉
這個陷阱最為隱蔽。制定和描述公司戰略時,大多數管理者會借鑒經典理論框架;不幸的是,兩種最流行的戰略理論可能導致企業局限于可控資源,走向封閉。
在1978發表于《管理科學》的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中,亨利·明茨伯格提出了“應急戰略”概念,將其與“預定戰略”區分開來;在1994年大獲成功的《戰略規劃的興衰》一書中,明茨伯格向學術圈外的商界讀者普及了這一概念。與預定戰略不同,應急戰略并非精心籌劃的產物,而是體現企業對市場環境變化的即時反應。
明茨伯格的觀點簡潔有力。他觀察到,管理者高度精細和技術化地制定計劃,時常高估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通過區分預定戰略和應急戰略,明茨伯格告誡管理者,計劃必須跟上變化。他指出,如果競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固守原有戰略將十分危險。
明茨伯格的建議顯然很有道理,值得所有明智的管理者采納。然而大多數管理者曲解了明茨伯格的原意,錯誤的認為在未來足夠清晰之前做戰略抉擇都沒有意義。
“應急戰略”淪為了逃避艱難決策的借口,見風使舵的快速模仿者和固步自封的企業管理者對此十分受用。但一味模仿競爭者的策略,企業永無可能創造獨特、有價值的競爭優勢。
明茨伯格發表關于應急戰略的文章6年后,在1984年的《企業資源基礎論》一文中,伯格·沃納菲爾特推出了另一個大受歡迎的戰略概念:資源基礎理論(RBV)。真正讓RBV理論在企業管理者中流行起來的,則是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爾1990年發表于《哈佛商業評論》的名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RBV理論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是有價值、稀缺、無法被模仿和替代的能力。如此,企業戰略的核心似乎就是發現和構建“核心競爭力”或“戰略能力”,這是企業可以掌控的。RBV理論迎合了管理者對確定性的渴望,它的流行也就可以理解了。
問題是企業擁有的資源或能力本身,并不能直接轉化為收入。客戶只有覺得值才會掏錢,而市場環境永遠充滿不確定性,不可能完全為企業掌控。
如何才能跳出陷阱?
落入舒適陷阱的企業具有明顯的共同特征:董事會花很多時間審批戰略規劃;董事會和管理層會議更重視降低成本而非創造收入;財務指標與核心業務是討論重點,客戶滿意度尤其是市場份額情況則不夠受重視。
如何跳出舒適陷阱?戰略制定者必須嚴格約束自己,遵循下述三條基本法則。遵循法則并不能確保卓越,但你的戰略至少不糟。
法則1:明確戰略重點
客戶購買決策直接影響企業收入,因此必須將戰略重點放在爭取更多客戶上。只有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讓客戶感到超值,他們才會掏錢。想爭取更多客戶,必須做對兩個戰略決策:一是找準目標客戶群,二是確定如何為客戶提供超預期價值。在目標客戶群之外,其他客戶可能對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一無所知;一旦企業和客戶建立聯系,客戶購買決策將取決于企業提供的價值。
戰略決策完全可以用日常語言說明白,一頁紙就足夠。如果能聚焦于找準客戶和創造價值這兩個決策,企業就不再需要冗長的計劃書,戰略制定更接地氣,管理者將避開舒適陷阱,正視企業面臨的挑戰。
法則2:承受戰略風險
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多,因此完美無缺的戰略并不存在。戰略無法消除風險,最多只能提高成功幾率。若想勇敢做出戰略抉擇,管理者必須首先接受這一事實。
公司高層必須明確,戰略某種程度上是賭注。董事會詢問管理層是否對戰略完全確定,監事要求管理者證明決策合理,都可能妨礙戰略制定。管理者希望掌控未知的世界,但游戲規則不是這樣;如果不能接受現實,他們仍將用規劃代替戰略,并為不盡人意的業績找出一長串借口。
法則3:廓清戰略邏輯
若想提高決策成功率,惟一靠譜的方法是檢驗戰略思考的邏輯:關于客戶、行業格局演變、競爭和企業核心能力,你的預設是什么?人總會在頭腦中篡改歷史,以為事態就是按照預期演變的;押寶某個戰略時記下你對自身和外界的基本判斷,有助于事后還原決策過程。通過對比實際情況和預設,管理者能迅速找出戰略失當的原因,進行應急調整。學著嚴格審視戰略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處,管理者將提高戰略決策水平。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成功案例】某酒業公司發展戰略轉變項目紀
華為公司的經營戰略和管理哲學
三種不同經營戰略分析,成本領先戰略,差異
清華大學總裁班解讀企業戰略與流程
清華大學總裁班智庫:點子≠戰略
互聯網改變了企業的戰略發力點
戰略是方向,定位是取舍!
戰略決定結構:華為的“擰麻花”組織設置
企業為什么要制定戰略
情景化戰略新認知
相關熱詞搜索:
戰略別太有把握,那樣會有漏洞! 相關課程
房地產運營與創新總裁(CEO)班
公司治理與資本運營總裁班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戰型培訓班
工商管理(EMBA)總裁高級研修班
建設工程企業項目經理管理人才高級研修班
清大美院藝術投資與藝術管理高級研修班
- 上一篇:清華大學總裁班智庫:點子≠戰略
- 下一篇:什么叫組織的職業生涯設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