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服從?你以為的“聽話”只是最沒效率的勤奮!
2018-07-22 11:45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導讀:當下的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便你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領,也不能確保每個任務都能按你設想中進行。
一個公司對抗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并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無條件服從”,而應該是去尋找價值觀相同的人,并實現有限多元化。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想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員工,也不會只簡單的聽話,被動的屈從。以下,Enjoy:
為什么老板都喜歡聽話的人?
因為聽話的人好“馴服”。
倘若一件事情交給你,讓你往東你往西,讓你站著你坐著,類似這樣的“刺兒頭”,想必沒有一個領導喜歡。
可惜,時代變了,“聽話的人”在多數公司都超負荷了。
就連始終堅持“新人一定要聽話”的馬云,都早已改口聲稱,“阿里不需要聽話的人!”
不是說聽話的孩子有糖吃嗎?怎么放到現在又不對了呢?
問題就在于,大多數人所理解的“聽話”,其實是一種最沒效率的勤奮。
01 簡單的聽話,是最沒創造力的表現!
尼采曾說過一句話,“命令者比服從者更難。”
因為下命令的人要承擔所有服從者的重負,而且這些重負很容易把一個人壓垮。
這種做法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能在確定性中大大提升執行效率。
然而,當下的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便你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領,也不能確保每個任務都能按你設想中進行。
換言之,你無法操控趨勢,能把握的只有方向;你無法避免危機,能降低的只有風險。
因此,一個公司對抗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并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無條件服從”,而應該是去尋找價值觀相同的人,并實現有限多元化。
比如,之前在老板圈里流行一句話,“心態比能力更重要”。
言外之意,就是說比起工作能力而言,聽話才是第一位的。
好比之前我也抱著這種想法與人共事,認為一個人能力強不強不重要,覺得能力完全可以靠后天培養。
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一個不會獨立思考只會聽話的人,會不斷放大你自身上的缺陷。
因為無條件地聽話,本質上是一種“被動屈從”。
對這類人而言,一件事情為什么要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叫他這么做,這樣他既不用承擔風險,也不用為結果負責。
他們的潛意識在說:“反正做錯了事鍋有領導背,做對了事功勞也不是我的。”
這種想法導致的最嚴重后果,即看似你率領了一個隊伍,但本質上仍是你一個人在戰斗。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具有創新力的現代組織,一定不會把力氣花費在如何把一個志趣不同的人馴服到“無條件服從”。
而應該是一開始就找到價值觀相同的人,使其勇于試錯,施展各自的長處。
02 無條件地盲從,本質上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這個世界上最吃虧的,往往是那些“聽話的人”。
比如有人總結了“聽話的人”常見的8大委屈,他們遇到事情時會這么想:
“算了吧,都不容易”
“忍一忍就過去了”
“別傷了和氣”
“他喜歡就好,隨便吧”
“別管我了”
“沒問題,我盡量”
“習慣就好了”
“那好吧”
用電影《私人定制》里的臺詞形容,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惡心自己,成全他人”。
可問題就在于,我們打小兒就聽過一句話,“愛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你不哭,其實沒有人會在意你,因為你的生死跟他人沒有任何關系。
比如我曾經就是一個典型喜歡“聽話”的老好人,總把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尤其害怕與人沖突、擔心傷人臉面。
記得早些年我做營銷策劃的時候,經常有身邊的朋友跑來找我幫忙,上來就說:
“你幫我做個方案吧,我公司沒有像你這樣的能人”
“幫我搞個設計吧,我公司的設計水平太爛”
類似這樣的訴求,我基本隔三差五就會遇到,而且每每有人找我幫忙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像是在被洗腦。
因為你潛意識里會有一種誤解,認為拒絕別人會被對方認為是“見死不救”,對方找你幫忙是看得起你,你不能辜負朋友的一番好意。
時而久之,這種“討好型人格”成為了一種行為習慣,它讓我過度在意于別人的評價和看法。
比如我從不好意思找別人幫忙,因為總害怕被拒絕
比如我從不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因為害怕引起誤解
比如我從不敢推托別人的請求,因為害怕得罪對方
以上種種“討好行為”,會導致一種非常嚴重的結果,就是缺乏界限和原則。
一方面,討好型的人會在工作中以取悅他人為目的,任憑別人對自己無限制的違矩而不做出任何抵抗。
另一方面,他們也更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希冀著周圍的人對其過度負責,期望通過別人的理解來獲得自信。
簡單而言,脫離了原則的“討好行為”,頂多算是種低效的努力。
這種心理是通過為別人負責來逃避對自己的責任,其在本質上仍是種不敢擔責的表現。
03 真正的人才,敢于在關鍵時刻跟老板拍桌子
對于管理者而言,能夠準確分辨下屬是自發主動的為目標負責,還是毫無能動性的“聽話”,是關乎團隊執行效率的根本。
因為以上兩者間有個重要的區別,前者看到的是目標,后者眼里只有人。
比如很多公司人一多就滋生出“大企業病”,機構臃腫、決策緩慢、多重領導、效率低下......
這時候就會衍生出一些“任性”的領導,由于對執行層的信息了解過少,經常容易獨斷專行。要么固執己見,要么朝令夕改,最后出了問題全都責怪是執行力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聽話的人”便成為了集體效率惡化的幫兇。
因為討好型的人往往對負面反饋消化的很快,他們往往會采用別人很強,而我很弱的的模式解釋一切。
換言之,他們的內心認為:“我根本決定不了任何事情,我必須依賴于別人的評價和判斷才行。”
他們害怕自己表現的強大和突出時,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是沖突。
這種層面的“聽話”,本質上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表現。
所以,在我看來,真正的人才從不是那些一味追求“無條件聽話”的人,而是那些擁有自己原則,懂得把握分寸,并且敢于在關鍵時刻和老板拍桌子的人!
在她看來,“敵進我退,敵疲我擾”最適合用來形容員工與老板的交涉,因為這里面最能體現出老板的胸懷,以及一個員工的水平。
一方面,一個有胸懷的管理者,不會過度在乎自己的權威是否被挑戰。因為倘若一個人聽不進去建議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對方人微言輕,那么這個公司必然也沒有太大的發展。
另一方面,員工和老板拍桌子,永遠不能僅僅是因為一時的情緒。因為爭執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集體利益,而不是兩敗俱傷。
因此,職場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敢于對事實負責、對自己負責的人。
除此之外,你還應該深諳向上溝通的3個原則,即《孫子兵法》里提到的:“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1. 非利不動,說的是目的
很多人和老板拍桌子,初衷都是為了各自利益,但斗爭的過程中卻演變成了自己的情緒、甚至是憤怒,這會大大擾亂了當初的目的,以至于魚死網破。所以,永遠不要在情緒化時發表意見。
2. 非得不用,說的是手段
很多人跟上級或是同時爭論時,從沒有冷靜地想過后果。他們只是把爭論當作了一種手段,而不是最后的智慧。如果沒有大概率的勝算,無味的爭執只會把自己逼上“梁山”。
3. 非危不戰,說的是時機
挑選時機,是戰略級的大智慧。擺脫討好型人格,并非是教你成為一個“職場怨婦”,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永遠是出現在最恰當的時機。否則,即使你的點子是黃金,也未必放到哪里都發光。
回過頭來看,職場上,所有事情講的是效率和利弊,沒人在乎情緒和感受,一味“聽話”的討好型人格,只會讓人陷入低效努力的陷阱。
因為弱者總用善良掩飾內心的脆弱,而強者從不畏懼對手的強勢。
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被低估了的美德。”
所以,面對未來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明確自己的原則與界限。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伊隆·馬斯克:第一性原理
華為的干部管理究竟牛在哪兒?
相關熱詞搜索:
無條件服從?你以為的“聽話”只是最沒效率的勤奮! 相關課程
清友會管理心理學高級研修班
清大實戰型財務總監(CFO)班
清友會人力資源總監(CHO)創新實戰高級研修班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戰型培訓班
金融證券與資本運營董事長研修班
營銷管理與創新實戰(CMO)高端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