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激勵的“迷途”:“上帝為什么不獎勵好人”?
2018-06-08 20:16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在網絡上曾廣泛流傳一則故事,標題是“上帝為什么不獎勵好人”,故事的起因是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欄目的主持人西勒•庫斯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么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獎,而那個什么都不干、只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
小女孩的疑問同樣困惑了很多人,而且這種疑問似乎已經穿越古今中外。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中就借著主人公竇娥發出了“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的感嘆和疑問。小女孩對“上帝”的疑問和竇娥對“天地”的質疑,盡管其間不滿與悲憤程度差異巨大,但兩個疑問的本質如出一轍。
這樣的問題讓當時的西勒•庫斯特也很為難。不過機緣巧合下,他找到了“完美”的回答。他的結論是: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的答案似乎“完美”地解決了小女孩的疑問,也讓很多人“茅塞頓開”。人們可以不再糾結于“惡人遲遲得不到報應,好人得不到應得的獎勵”這樣的問題,因為“讓惡人成為惡人,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懲罰”。然而,即便如此,西勒•庫斯特的回答背后所引申的激勵“迷途”也值得做進一步推敲。
一、甜餅和好孩子,各行其是?
激勵從本質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外在激勵,從事物外部的其他因素(比如金錢、工作環境等)中實現對相關人員的激勵。
另一類是內在激勵,主要從事物本身尋找價值,從事物內在價值中實現對從事人員的激勵。傳統激勵中重視以薪酬等代表的具體物質利益的外在激勵,通常以貨幣的形式來表示。
現代組織行為學科學的發展,讓人們開始關注參與決策、個人成長、工作趣味、和諧氛圍等激勵因素,也就是內在激勵。前者重視人的其他外部需求,多是物質方面的獎勵,后者強調事物自身價值,也就是道德和精神層面的激勵。
相對外在激勵而言,內在激勵能夠對員工的工作績效和工作態度產生更重要的影響。正如日本著名企業家稻山嘉寬在回答“工作的報酬是什么”時指出,“工作的報酬就是工作本身”。這也恰恰是西勒•庫斯特答案的核心所在。他提醒小女孩,成為“好孩子”就是她得到的最高獎勵,她為什么還需要其他的(外在激勵,比如甜餅)呢?
雖然成為好孩子本身就是極高的獎勵,即便沒有任何獎勵,也值得小女孩為之努力。然而,好孩子就不需要甜餅的獎勵嗎?答案顯而易見。小女孩不僅希望得到“好孩子”的夸獎,也希望得到“甜餅”的獎勵,從而和“淘氣的弟弟”進一步區分開來。
西勒•庫斯特的回答引導小女孩關注內在激勵而非外在激勵,從做“好孩子”本身的價值出發思考做好孩子的回報,固然很好地區分了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然而,這種引導卻極有可能忽視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兩者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它們根本不可能各行其是。員工所獲得的外在激勵(工資)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組織對員工工作價值(內在激勵)的認同。
員工愿意義務做一些事情來幫助別人(內在激勵),但他們往往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工資水平來幫助別人,原因主要在于:降低工資水平不僅意味著外在激勵水平(工資)的下降,更意味著自身工作價值認可度(內在激勵)的下降。
當小女孩的媽媽一邊夸獎小女孩“好孩子”,一邊把“甜餅”給小男孩的時候,整個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出現了劇烈的沖突和矛盾。這才是小女孩困惑的根源所在。
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往往能夠實現對于人的行為的共同促進,同時,這兩者之間也存在密切相關關系,單獨關注“甜餅”或是“好孩子”,都無法形成科學的激勵措施,更別談實現激勵效果的有效整合。
脫離外在激勵談內在激勵,或者脫離內在激勵談外在激勵,忽視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激勵“迷途”之一。
二、甜餅與好孩子,此消彼長?
小女孩為了獲得“甜餅”而努力做“好孩子”,會不會讓“好孩子”的這一內在激勵弱化?或者說,獲得了甜餅就會使得好孩子表現的不那么純粹嗎?現實社會中,人們通常認為:無償加班的員工就是好的員工,反之,如果加班獲取了加班工資,那么這也就是一種交易而已。
這種觀點將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完全對立起來,強調“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之間互相排斥。亦即:一個以內在激勵為主的員工應當盡可能避免獲得外在激勵。否則,會大大削弱其內在激勵的效果和動力。似乎,為了理想而清貧生活努力奮斗才是最為值得鼓勵的代表。組織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觀點:完全忽略外在激勵可以提升事情本身的內在激勵。
外在激勵可能會弱化的工作自身價值的內在激勵,形成對內在激勵的擠出效應,導致其激勵動機外部化,不利于對員工的長期內在驅動。
Titmuss對英國無償獻血制和美國商業化獻血制進行了比較,指出對獻血提供貨幣補償往往會降低個人的公共責任意識,從而降低公眾的獻血意愿,減少獻血總量,從而首次明確指出顯性的外在激勵在某些領域可能起到負面作用。
然而,這是否就說明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呢?當然不是。如果以此為依據將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完全對立起來,則可能產生更多的問題。對于絕大部分員工而言,工作是他們獲得生活物質基礎的主要手段。如果以內在激勵為基礎,就剝奪了員工獲得合理外在激勵的可能,員工的整體物質基礎就會受到極大威脅,很難想象在這種情況下,員工的內在動力能實現對員工行為的長期可持續性激勵。
很多情況下,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的這種“擠出效應”不能簡單用“此消彼長”來判斷。
《呂氏春秋》中記載的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則真實體現了外在激勵與內在激勵之間的復雜關系。孔子的弟子子貢出國游歷,自己出錢贖回一個魯國籍奴隸,卻并不按當時魯國的規定到魯國報銷贖金,這在魯國一時被傳為佳話。
而孔子的另一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收下了那人為了表示感謝而送的一頭牛。從表面上看,子貢的內在激勵和道德水準更高,而子路則要遜色很多。然而,孔子的評價則正好相反,他認為子路受牛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從激勵的長期性和外部性兩方面來看,外在激勵和內在激勵的關系遠遠不是“此消彼長”那么簡單。
事實上,將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完全對立起來,片面強調某一方面,認為它們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就成為了激勵“迷途”之二。
三、甜餅加好孩子,多多益善?
故事中,小女孩的母親明顯采取了兩種激勵方式: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遺憾的是,小女孩母親的激勵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她一面用內在激勵(精神鼓勵)的方式肯定了小女孩的行為,同時又用外在激勵(物質獎勵)的方式表達了對小男孩(淘氣行為)的偏愛。
一般情況下,各種不同的激勵方式應當保持相同的激勵方向,如果激勵方向矛盾,必然會讓激勵對象無所適從,正如故事中的小女孩。當然,就算各種激勵方式方向一致,其效果也未必是一種加法效應,而極有可能出現加減乘除各種整合效果。
外在激勵在某些情況下的確會影響內在激勵的作用。杜克大學教授丹•艾瑞利和圣托馬斯大學的詹姆斯•海曼教授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觀點。
他們用電腦設計了一款游戲,電腦屏幕左邊是一個圓圈,右邊是一個方形,要求參與者用鼠標將圓圈拖到方形里面去,每次拖拽完成,左邊又會再次出現一個圓圈,任務是希望參與者在五分鐘內盡可能多地將圓圈拖到方塊中去。
參與者中,有些人拿到了5美元的報酬,有些人拿到50美分的報酬,而有些人則是完全義務參與這一活動。游戲結果是:拿到5美元的平均拖拽了159個圈,拿到50美分的平均拖拽101個圈,而義務參與的則平均達到168個圈。這個實驗明確表明:某些外在激勵不僅不會對最終績效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甚至會形成負面影響。
事實上,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相疊加時,其整合效果未必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樣,不一定會出現“1+1≥2”的效果。
不同的激勵方式之間的效用可能相互抵消,很難簡單用加法方式進行整合。單純以“多多益善”來判斷各種不同激勵的效果整合,是激勵“迷途”之三。
四、甜餅甜餅,時候未到?
小女孩的故事流傳到中國以后,有人留言引用了中國民間俗語:“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并明確解釋說“好孩子在日后的發展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其他外在收益(甜餅)”,似乎這樣的話,就能很好地解決小女孩的困惑。
這話倒是明確指明了成為“好孩子”也是有“甜餅”的,只是它們還在未來很遠的地方。這其中就忽視了激勵的重要要素之一:激勵時效性。小女孩可能幾年之內都看不到“好孩子”帶來的其他正面效果,卻能立刻看到弟弟吃了“甜餅”。
激勵是不是只要保證方向正確,就能獲得想象中的行為和結果呢?事實上,不是。激勵效果與時效密切相關,如果激勵方向保持準確,但激勵反饋時間非常漫長,其績效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乃至消失。
通常人們認為來自工作內在價值的激勵是長期的,能夠在很長時間內給予員工可持續的激勵效果,而外在激勵則往往是短期的,只能在當下產生一段時間的激勵效果。一般情況下,的確存在這種特征。
內在激勵來自于工作的內在價值,通常具有一定的長期性,能夠實現長期的激勵效果。但長期性和即時性并不矛盾。一方面內在激勵需要長期產生激勵效果,另一方面,內在激勵也應當產生即時激勵效果。如果忽視內在激勵的即時性要求,最終可能產生激勵效果幾近于無的尷尬。
人本質上總是對最近的刺激和激勵產生強化感覺,如果這種強化來得太晚,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隨著時間的推移,激勵效果遞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內在激勵的長期性與即時性的權衡。長期的激勵并不等于當期不產生效果,而即時性的激勵也并非一定就是短期的激勵。
將內在激勵等同于長期激勵,忽視其即時性特征,必然陷入“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的怪圈,形成了激勵“迷途”之四。
現實社會的發展,組織中各種工作迫切需要激勵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內在激勵在組織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突破 “外在激勵”的傳統圈子,只有走出“各行其是”、“此消彼長”、“多多益善”、“時候未到”的激勵“迷途”,才能有效整合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形成對員工的科學持續激勵,從而更好地實現組織發展。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企業管理者如何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
作為企業中層管理者如何與上級溝通?
企業家該如何提高危機管理意識?
品牌關系管理:消費者資產的三個要素
總經理必備管理能力:會議管理
總經理必備管理能力:時間管理
總經理必備管理能力:權力的運用
抓住時機驗收激勵成果才能使激勱效果最大化
激勵方法:處罰最差的不如獎勵最佳的
好領導怎樣激勵員工
相關熱詞搜索:
管理故事:激勵的“迷途”:“上帝為什么不獎勵好人”? 相關課程
- 上一篇:一年換了10個下屬,第11個終于穩定了
- 下一篇:某交通投資集團績效管理體系搭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