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企業家也應當是教育家
2017-10-24 20:24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作者簡介,張國華:
一個從中學教師成長為管理專家的傳奇故事;一名從市場硝煙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企業英雄;一位追隨中國首富劉永行15年南征北戰的闖將。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人啊,認識你自己!”人要認識自己的什么?觀念!我們的觀念又是從哪里來的?父母,還有書本。觀念的含義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字典,還有詞典。人類的優勢在這里,人類的問題也在這里。人類因此而成為萬物之靈,許多人也因此進入了認識的迷途。因此,我要在這里大聲地說——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企業家也應當是教育家。
人生活在現實中,實踐就是去接觸現實中的人和事,因為書本里沒有具體的人和事。通過實踐悟出道理才能改變自己、解放自己,才能用悟出的道理去教育部下,這就是企業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
實踐既是開發自己又是開發別人的好辦法,這就是老子“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含義。什么是人事?人事是因為人和事不可分割。為什么不可分割?只有通過實踐型做事才能認識人、造就人,只有通過實踐型做事才能認清自己的觀念和他人的觀念。
人認識事物有兩種方式:書本式概念性認識和實踐式體驗性認識。長期的知識教學、生存壓力和媒體導向使人們重視“為學”,卻忽略了“為學”背后的“為道”。 我認為,企業家的最終歸宿和價值實現不一定是慈善家。鼓勵企業家做點慈善無可厚非,但鼓勵企業家成為慈善家則是國家的不幸和無能。把經營企業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幫助更多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同時幫助員工成長成熟成功,這才是企業家最好歸宿和價值實現,也是企業家成為教育家的本質含義。
一、“為學”與“為道”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發展史,我們意外地發現:社會進步似乎是由“懶人”在推動。為了輕松,人們發明了各種工具和機器,使人們感受到了現代科技給人帶來的便捷和舒適。然而,舒適是以人的功能退化為代價的:汽車使人的腿部力量退化,食品精加工使人的牙齒和腸胃功能退化,電腦使人的腦部功能退化,科學知識的概念式思考又使人的思維本能——悟性退化。
如果說現化科技使人的功能退化,帶來的還只是疾病和生活能力降低的話,那么,科學知識產生的概念式思考則使人的悟性退化,再加上分工和分科的危害,人的腦、身、心被徹底分裂了。
實際上,思維和思考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思考是以概念為中心的邏輯推理,它的價值就是提高思考的速度,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可以通過推理做出快速判斷,可以通過集體授課的方式大規模傳播。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用概念方式認識整體事物,只能組成一個個概念體系,也就是學科體系。學科之間為了相互區別,因而使用不同詞語來表達同一個東西,從而導致思維的整體性被破壞。有智者說:“世上本沒有問題,只有誤用詞語產生的理解問題。”比如,政治、經濟、文化從道的角度論,其實是一個東西。再比如,誠信、智慧、成熟、愛、責任心從道的角度論,也是一個東西。
思維是一切動物的本能,而不是人類獨有的東西。人類發明了概念,所以思考是人類的專利,它才是人類傲視一切動物的本錢。有感受才有感覺,才能感悟。概念產生的是知識,感悟產生的是道理,指導人行為的是道理而非知識。靈感其實是一種沖破概念限制回到思維本能的狀態,概念思考越發達的人悟性越低,它造成了人內視功能的退化。概念式解釋永遠理解不了悟性思維的東西,我們千萬不能用學習知識的方法去感情悟道理,道理不是學來的,F在的人腦已經被概念思考破壞了,修復的辦法唯有實踐。
作為父母和企業領導,如果不明白知識和道理的區別,就搞不清哪些東西可學哪些東西不可學。把道理當成知識教,導致很多人反感“大道理”,最終導致孩子和員工“不通道理”,于是便產生了所謂的“溝通”,結果卻是溝而不通。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這種“溝通”,只需明白道理。知識通過教學可以獲得,而道理必須通過教育才能獲得。教育和教學也是兩個東西,做教育不一定需要多少知識,許多父母雖然是文盲,但卻很懂道理,所以很會教育。
知識就是認識,認識是為了解釋,知識越多的人越愛解釋,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們把學得多產生的快感等同于成就感,樂于知而拙于行。為什么“執行力”大行其道?因為耍嘴皮子的人太多了。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概念式思考對人的異化。概念式思考和學習也是產生官僚主義的重要原因,不到現場和市場,完全憑推理做決策,這就是瞎指揮的根源。再加上中國人喜歡體育而討厭體力,把到基層視為掉價,所以官僚主義盛行,結果不但害人害己,而且害國家害企業。
道理的層次就是心理結構,解決心理問題就是在實踐中悟道,悟出道理就等于人的心理成熟,人成熟才會產生愛心和責任心,才會有寬廣的胸懷,有胸懷才會有包容心,有包容心才能當領導和老板,才能當好父母和老師。一句話,做人要感悟道理,明白道理才能扮演好各種社會角色;做事要學習知識,學知識才能想出很多方法。不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愿意去思考,知識多了反而有害。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不“為道”造成人的思維本能破壞,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創新能力喪失。思維本能的破壞造成知識增加,智慧衰落,造成人的心理不成熟,從而導致人的身心痛苦,小而言之離婚率高,大而言之社會動蕩。人不成熟就不會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維能力,更不用說愛心和誠信了,當然更當不好父母和老板了。沒有獨立的生活和思維能力就談不上人的“直立行走”,生理上的直立行走并不能表明人真正進化成了大寫的人。
二、不是會了才做,而是做了才會。
不明白管理是一種實踐就會產生很多限制:沒有管理經歷不能做管理,不是管理專業畢業的不能做管理。能不能做管理不看年齡、經歷和專業,只看會不會分析總結。會分析總結的人往往能無師自通,任何事情只要一做就會,這就是許多企業家不是管理專業畢業卻能夠把企業做好的原因。
既然管理是一種實踐,就應該按照“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的邏輯線路來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
教條主義的失敗表面上是照搬,本質上是投機,他們想快速實現目標,根本不想走艱苦的路。教條主義的邏輯路線是“書本—行動—書本—行動”,他們從來不用腦子做分析總結。古今中外很多人不是失敗在不學習上,而是失敗在學習上。
提倡實踐不是反對學習書本知識和他人的經驗,而是反對那種學而不思的學習。提倡實踐更能使人明白什么是有效的學習。強調實踐,就是要讓我們把“為學”與“為道”、求知與求智、做人與做事結合起來,在只重視學歷和知識的今天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書本知識可以使人不犯常識性錯誤,可以解釋問題但不能解決問。知識越多的人越愛解釋,把學得多的快感等于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是知識分子的通病。知識分子要成為知道分子的方法就是:知道還要做到,做到才能悟道,悟道才能知道,知道才能領導。
三、企業管理就是不斷從實踐中總結道理。
做事不等于實踐,實戰不一定是實踐。做事講究方法,實踐是為了認識事物;做事是為了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實踐是通過做事來分析總結。沒有總結分析的實踐就是做事,做事以后能悟出一些道理才是實踐。做事又總結的人才能當老板,做事不總結的人只能當員工。實踐是一種認識論,實戰則是方法論。追求實戰是重術不重道的投機行為,只能解決眼前的個別問題,而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和長遠問題。重術不重道的人在管理上喜歡依賴別人,而不是自己。
流行觀點認為,科學管理理論起源于西方,人家比我們先進,學習先進理論就等于趕超先進。這種認識讓我們進入了一個誤區。企業管理要看是否有效,而不是看是否先進。
現在的教科書講得很全:金融學、會計學、管理學、經濟學、市場學、組織行為學、運籌學、統計學等等,似乎通過學習就可以對庫存管理、資源分配、債務限額、獎勵報酬等問題進行決策,但課本里卻沒有人的沖突和勾心斗角,而工作中卻無可避免。因此,許多人學了很多理論反而看不清自己和自己的企業了。學生學生,結果越學越陌生,不少人因此成了真正的“學生”。毛澤東從父親的追打中悟出了“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王永慶從飼養大鵝中悟出了“瘦鵝理論”,牛根生從小時候花錢雇人打架中悟出了“財散人聚,財聚人散”的道理,劉永行從賣小雞中悟出了“為消費者付出多一點,貢獻多一點”的企業文化。還有,豐田的看板管理來源于超市補貨,福特的流水線生產來源于肉食加工廠的分割線,等等。道理來源于感悟而不是學習,這些東西很難從書本上學來,只能從切身體驗中得到。將軍從戰場上來,企業家從市場中來,他們都是從實踐中總結道理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總經理就是總結經驗和道理,簡稱“總經理”。為什么那么多企業家沒有學習過企業管理,卻將企業管理得很好,道理正在這里。“管”是學來的,“理”是總結出來的。管理必須先“理”而后“管”,而“理”又在“道”中。
四、能從實踐中悟出道理的就是人才。
什么是真才實學?真才來源于實學,實學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真知產生真才。實踐中悟出的是道理,從別人那里聽來的和從書本上學來的則是知識。從書本上認識世界還是從實踐中認識世界,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路線。
書本知識為什么會脫離實際?因為沒有具體的人和事,離開具體的人和事就沒有問題,書本上即使講問題也是模擬的問題。解決現實問題離不開一個“情”字——私情、友情、親情。理論上認識得再清楚,解決問題時也往往會為“情”所困。知識來源于書本,道理來源于實踐。無師自通是天才,有師才通是人才,有師不通是蠢才。能從實踐中悟出道理的就是人才。
實踐既是認識現實問題的方法,也是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什么是問題?問題是一種觀念,轉變觀念就等于解決問題。管理就是解決現實問題。認識問題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目的。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只能靠實踐,離開現實的人和事,認識即使很深刻,也解決不了具體問題,比如名人格言、成功秘笈等,雖然深刻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學習格言、成功秘笈只能使人不犯常識性錯誤,教條主義者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的。
書本知識也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的方法是記憶,在運用時只能照抄照搬,這就是產生教條主義和書呆子的原因。人是觀念性動物,接受了某種觀念就會用這種觀念去收集信息,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戴著有色眼鏡人”。
當老板一定要研究性工作、批判性讀書。做人需要道理,做事需要知識。道理就是事物的本質,本質就是從實踐中悟出的道理。做領導要實踐,只有實踐才能悟道,悟道才能當好領導。許多海歸派商學院出身的人管不好企業的原因正在這里。管理首先要用腳,其次是用腦,最后才是用屁股。
五、管理不是領導個人的實踐,而是每個人的實踐。
要想把每個人的工作變成實踐而不是做事,企業人就不能定位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應當是領導者和管理者。只有把員工定位為管理者,將工作當成修煉心性和自我教育的“修煉場”,員工的工作才是實踐,否則,只能是做事。
科層化的精英式管理無法理解管理是一種實踐,也不會容忍將管理變成每個人的實踐,因為一旦打破了管理的神秘化,他們就顯不出那么高貴和偉大了。從古到今,所有組織包括家庭都在為爭奪管理權而大打出手,管理是實踐與其說是一種認識論,不如說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革命。很多中小企業的死亡不是來源于不學習,而是來源于學習能力太強。管理模式不是設計出來的,也不是學習來的,而是在具體競爭環境下的被動選擇。
管理權是由專業的管理精英來實施還是在管理與被管理之間均衡分布?站在老板的角度,這是管理的首要問題。西方科層化管理的特點就是技術和管理都壟斷在專業人員手中,企業興衰只能依賴他們,這正是他們難以克服的問題。
六、道理道理,“理”在“道”中。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感悟。因此,我們既要“推理”又要“明理”,“明理”的作用就是“明一理而萬事通”。
書本式的概念認知違反人的認識規律,使人悟性喪失。人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現在的問題則是理性壓制感性。理性的認識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語言文字對內心體驗的表達有遮蔽性,禪宗主張通過實修來體驗大道,其目的就是為了避開語言文字的遮蔽性。
通過實踐感悟道理使人成熟,成熟的人才有愛心,才講誠信。愛心和誠信的品格來源于人的成熟,成熟來源于實踐中悟出的道理,書本知識的理性思考是達不到這個目的的。通過實踐感悟出道理,凡事依道而論:以道論德,以道論醫,以道論企,以道論兵,以道論一切。依道而論才叫高瞻,從未來看現在才叫遠矚。高度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依道而論能夠消解分科分工對思維和心理的傷害,實現系統而整體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感悟出道理就會依道而工作和生活,反之就會按欲望工作和生活。悟道的人很平和,遇到問題會想辦法而不是抱怨和消極對待。悟道的人懂得教育的真諦——行不言之教。悟道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這個真知就是道。
今天的人情緒大,思慮多,心胸狹窄,智慧少,交流不暢,愛心缺失,這不是競爭的原因,而是只重視理性思考忽視實踐悟道的結果,也就是“為學”不“為道”的結果。“為學”訓練的是人的思考能力,鍛煉的是人的大腦,“為道”訓練的是人的思維能力,鍛煉的是人心。“為學”與“為道”分離就會造成人的腦、身、心分裂,人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是長期處于精神分裂狀態,不但痛苦而且怪病縱生,西醫對這種病完全無能為力。我理解,所謂養生,其實就是規避概念式認識及其產品對人的傷害。
七、實踐是解決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唯一有效的方法。
領導如果不堅持走實踐的認識路線,不但會成為教條主義、官僚主義者,導致決策失誤、事業失敗,還會使自己的境界難以提高,生活痛苦,身體素質下降。逼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到基層去鍛煉,是一種簡單、快速、有效的培養人才的方法。設計人員下市場,業務人員下車間,這就是企業教育。實業要實學,實學就是實踐。
認識到管理是一種實踐,就必須注重現場和市場。坐在辦公室看報表聽匯報不是實踐,不走訪用戶在網上查資料不是實踐,出現問題不到現場而是在辦公室開會討論不是實踐,而是官僚主義的表現。實踐是直接認識,聽匯報看書本是間接認識,間接認識不一定是事實,即使是事實也不是實事,親身感受的事實才是實事,實事才能求是。
從實踐中悟出的道理管“通”,“通”才能成為行家。專家除了在某個領域有較深的造詣之外,就是文盲。請專家解決系統問題是害人又害己。著名實業家劉永行曾親口對我說:“決策是企業家的事而不是專家的事,專家只能輔助決策。”
不少管理為什么無效?第一,崇尚數字化,管理就是看報表、分析數字;第二,當領導就是指揮別人、監督別人;第三,到現場、到市場是基層人員的事;第四,培訓就是領導訓話、專家講課;第五,將領導和員工定位為管理和被管理。所有這些,都是違反認識規律的。
人也罷,企業也罷,國家也罷,不在大小而在強弱。強是由弱變來的?怎么變來的?就是概念式認識與實踐式認識的結合,就是“為學”必須與“為道”相結合。
八、管理效果要靠實踐來檢驗。
從實踐中總結出道理,這是管理實踐一方面的意思,檢驗這種道理是否有效的方法也只能是實踐。判斷一個企業的好壞不是看規模有多大,設備有多先進,有多少高級知識分子,而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如果老板是博士,高工有若干,設備很先進,員工上萬人,就是沒有效果、沒有效率、沒有效益,哪又有什么價值呢?管理是否規范,管理風格是集權還是分權,這些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有效無效之別。管理企業就像醫病,不是追求所謂的規范和科學,而是有效性。規范是相對的,絕對的規范是反效率的,科學只對事和物,對人的關系和觀念就無能為力了。
企業有利潤不等于管理有效,因為利潤包括政策利潤、行業利潤和管理利潤,當整個行業沒有利潤時你還有利潤,這個利潤就是管理帶來的,說明你的管理是有效的。只有追求有效性才會有管理手段的靈活性,只要能快速達成目標,該怎么干就要怎么干。企業經營不是做買賣,一單一算賬,經營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不能完全看單位成本和單位利潤,也不要拘泥于會計結算周期內的盈虧。很多企業以利潤來衡量經營業績,結果把經營者變成了患得患失的小商小販,為了利潤反而丟掉了利潤;嫉没际У娜酥荒茏鲑I賣,不能搞經營。與其預測未來,不如抱樸守道。企業經營遵循因果循環律,你向員工投入什么,向消費者投入什么,明天就會收獲什么。
實踐從哲學的角度看屬于認識論,從工作的角度看是一種務實作風,從學習的角度看是一種教育手段,從激勵人的角度看是改變自己和別人的有效而簡單的方法。不斷從實踐中總結道理,再根據這些道理時時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和方法,這就是就是與時俱進,也是企業家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企業管理者如何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
作為企業中層管理者如何與上級溝通?
企業家該如何提高危機管理意識?
品牌關系管理:消費者資產的三個要素
總經理必備管理能力:會議管理
總經理必備管理能力:時間管理
總經理必備管理能力:權力的運用
管理者誠實的殘忍-解雇他人
管理者要亮劍 爛蘋果絕不姑息
管理者如何馴服渾身長刺的員工
相關熱詞搜索:
張國華: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企業家也應當是教育家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