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培訓豈能不談醫,只論藥
2016-09-15 11:18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只要是中醫,都知道一句話:“醫之不存,藥將焉附。”不知道怎么治病,甚至連病都沒弄明白,藥有什么意義。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企業管理培訓“不談醫,只論藥”的現象很普遍。
企業需要培訓,一上來就是安排課程,培訓老師們賣的也是課。如果企業培訓是為了治病或強身,“課”只是藥,或是保健品。但是,企業目前問題在哪兒,如何確認已經發現的問題,若干問題有怎樣的輕重緩急關系,怎么才能解決或部分解決問題,借助什么力量解決問題,如此等等,首先需要弄明白。在這里,“診斷”企業得了什么“病”才是至關重要的,而用什么“藥”,即上什么課并不那么重要,至少不須優先考慮。
管理存在的問題就是“病”,但“病”是有“癥”的,“病”是根據“癥”得出的判斷。企業管理表現出來的“癥”形形色色,背后存在不同的“因”,因此同一種“癥”可能源于不同的“因”,自然就不一定是同一種“病”。
比如,員工遲到這種“癥”,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更不是同一種“病”。有的遲到可能由員工偶爾出現的個人因素造成,有的可能是企業太少考慮員工住宿條件和交通條件所致,也有因為月度獎金發放不合理短時間內集中出現員工遲到,甚至直屬上司領導方式不當或徇私舞弊都會增加員工遲到的可能。如果大面積的經理人員遲到,那就很危險,得考慮有沒有集體跳槽的可能,遲到有時是跳槽的前兆。
這些,大概就是中醫講究的“辯證求因,審因論治”。
➤ 中醫說“上工察微,下工察同”。意思是好的醫生會從細微之處分析各種可能性,“病”“癥”“因”一定要把握準確,但是比較差的醫生總是很簡單地把某種“癥”看成相同的“因”,草率地認定為相同的“病”來治。
清末《醫法圓通》的作者鄭欽安說:“用藥一道,關系生死,原不可以執方,亦不可以執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認證,太重要了。不要執著于某一種處方和某一種多么有效的藥。
➤ 中醫還講“臨癥察機”。這個“機”我解讀為機理、原理或邏輯,也就是這個“病”是怎么形成的。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同樣需要分析它的形成過程和內在聯系,不宜武斷地下定論。
比如,很多企業老板常常抱怨員工“不搞培訓就埋怨公司不安排,安排了培訓又不愿參加,參加了也沒熱情”。企業上層其實應該多問幾個“為什么”:
員工希望安排怎樣的培訓?
公司安排的培訓是否真的符合員工的愿望?
公司調查過員工的培訓需求嗎?
對于需求的了解是否走了下沉的程序?
公司做過“首先不是公司的需要,而是員工的需要”的培訓嗎?
員工真的對培訓(包括學開車、學化妝)都沒熱情?
日本企業講究凡事問五個“為什么”,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機”的深入思考。
➤ 中醫還講究一個“宜”字。“宜”可以理解為適宜的環境。“謹候病宜,勿失病機”,說的就是要充分考慮環境對人們的健康的關聯和影響。據說,南寧有位知名中醫曾大夫,每天能看200號病人,高峰時超過300號。“宜”清楚,“機”易于帶出來,“方”就很快跟進了。
一家企業的管理之“病”和“癥”誰最清楚?
企業的管理者
企業自身的病因以及“機”和“宜”誰最有可能判斷準確?
企業的管理者
那么,方和藥由誰出?當然不應該是“外來的和尚”。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企業管理者如何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
作為企業中層管理者如何與上級溝通?
企業領導類型:好強上進型領導
企業領導類型:多思善疑型領導
企業領導類型:保守平庸型領導
企業中層領導授權時應遵循的五項原則
企業家該如何提高危機管理意識?
企業內部進行公關時要遵循的三個原則
企業成本控制的原則有哪些?
企業家怎樣布局商業情報戰?
相關熱詞搜索:
企業管理培訓豈能不談醫,只論藥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