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鷹:企業管理的六條平衡原則
2016-05-02 11:16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1、第一條原則
在不危及企業生命時,把企業長期利益放在短期利益之前。
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其他原則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
這個原則最難把握,因為很多管理者往往把自己的職業生命同企業的生命混為一談。當一個CEO經常為財務數字,特別是為利潤數字做短期業務安排時,這本身就是一個清楚無誤的信號——這個管理者經常會把個人利益放在企業之前。這是企業不幸中的最不幸,如不能改正,就必須換人。
企業的戰略必須是每天做的事,比如,這個事業部是增員還是減員?那個項目是繼續投入資金還是暫緩?一個不斷虧錢的部門發不發獎金?企業戰略目標就是通過這些日常決策體現出來,企業的未來也就由這些經常性的平衡決定了!
那么,什么是危及企業生命的事情?不是銷售額的短期下降,不是當年利潤的降低,而是現金流不夠,是公司破產,是被兼并和收購這類能使企業不復存在的事情。因此,根據這個原則,企業在能正常運作時,應盡可能把長期利益放在短期利益之前——多做為明天打基礎的事。然而,這個原則最考驗企業和管理者的定力——能不能頂住股東的責備,能不能容忍同行的優秀,能不能抵御短期利益的誘惑?
2、第二條原則
當企業利益與顧客利益發生沖突,把顧客利益放在企業利益之前。
這是第一個原則的直接引申,因為企業要想生存,不僅需要今天的客戶,更需要明天的客戶。在企業要平衡的原則中,這個原則引起的爭論最多。把顧客的利益放在企業利益之前,并不是讓企業放棄追求利潤的本能,而是主動讓利于顧客。
當某個行業出現超額利潤時,比如,在目前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的情況下,石油公司是不是應該平抑油價?當房地產價格飛漲的情況下,地產商是不是應該主動降低房價?答案是:不應該!同樣,當某個行業處于低潮時,企業也不應該尋求納稅人的保護。企業與客戶在市場中是平等的,正常交易時雙方利益不發生沖突,因為都是自愿,各方必須獨立承擔自己的風險。
任何原則的應用都是有條件的,把顧客利益放到企業之前的原則,是在企業和顧客利益發生沖突時,企業才應該限制自己追求利潤的本能,先考慮顧客利益。因此,注重長遠利益的企業就不應該讓顧客吃虧。
企業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還是以創造客戶為目的?在正常情況下看不出來,只有在處理這類沖突的灰色問題上才能體現出來;也正是在此時,排序的原則才有用武之地。
根據這個原則,當經銷商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經銷商的利益應該排在企業的前面,因為經銷商也是企業的顧客。但經銷商的利益必須排在顧客之后。
3、第三個原則
當員工利益、股東利益和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排序的原則應該是企業、員工和股東。
關于這個問題最沒有操作性的原則是,只強調共同利益——明天做大的蛋糕,而忽視今天的沖突。管理實踐告訴我們,凡是過分強調明天的管理者,其實是對這個原則不清楚,因此只能回避矛盾?墒遣┺恼撉宄淖C明:今天的蛋糕分不公平,明天的蛋糕不可能做大!因為,人心不齊,泰山難移。因此,管理者必須從邏輯上真正理解這三者利益的正確順序,在面對沖突時才能理直氣壯,在日常決策時才不至于困惑。
再比如,把員工利益排在股東利益之前就意味著,當業務下降、利潤受影響時,企業不應該輕易裁員,因為訓練有素的員工在業務復蘇時不可能馬上得到補充。因此,犧牲股東短期利益,保持員工穩定是符合把企業利益排在最前面的原則?吹酱耍蓶|肯定不滿意:我們是企業的所有者,憑什么我們的利益放到最后?可是絕大部分股東往往忘記,股東在企業的真正角色是投資人,投資人自然要承擔最大風險,因為也享受最大的收益。這就是企業清盤時,投資者的利益放到所有相關者利益之后的原因;同理,企業賺錢了,股東有成為世界首富的可能。
4、第四個原則
必須弱化周期性的財務考核對連續不斷的業務的影響。
企業運作本來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但自從人類發明了日歷和會計,對企業運作的考核就變成了一段段的——要看每月、每季和每年經營情況的好與壞?墒菚嫷某WR是,考核間隔越短,財務數字所反映的企業狀況就越不準。按日歷的財務考核制度,不僅加強了企業對短期的注意,還使企業不自覺地產生了為考核而做事的傾向。一個更習以為常的做法是,對部門和員工的考核和獎懲也以財政報告期為準。于是,本來應該自然流暢的企業營運,反而像開車時經常進行不必要的剎車和加油一樣斷續局促。
管理的常識是,考核什么,人們就關注什么。因此,面對企業必須要做的定期財務考核,優秀的管理者應時刻提醒自己:財務報告只是汽車儀表盤上的油耗和里程數字,開車時偶爾瞄一眼是應該的,但是目光總盯著它就會出事。因此,要保證企業運作流暢,就必須沖破財務考核周期的人為限制,要根據企業運作(具體行業、項目和產品周期)的需要和員工作為人的需要,來安排和考核工作。
比如,對員工的獎勵就不應該等到月底或年末,因為行為心理學的常識是,獎懲應該及時;還有,千萬不要把年平均銷售額、年利潤率這樣的指標當真,因為客戶培育、產品開發、業務運作和市場狀況更多是自然的過程——有時快,有時慢,有時好,有時壞,財務的平均數字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意義!這就是優秀的企業更關心非財務指標的原因,因為它往往能更早和更準確地反映出企業的健康狀況。
5、第五個原則
在績效評估中,量化指標最多起一半作用,非量化指標至少要同量化指標一樣重要。
企業今天的工作(短期利益的戰術實施)可以量化的居多,比如,產量、合格率、市場占有率、銷售額、利潤,等等。企業為明天做準備的工作(長期利益的戰略實施)不可量化的居多,比如,新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和人員培訓,等等。因此,再也沒有什么比貌似公平、過度關注量化考核指標的方法,更能使企業短視!
量化考核指標越多,權重越大,企業就越不顧長遠。當花大價錢請咨詢公司做出考核體系的管理者,正陶醉于各部門的工作從此可以量化衡量時,企業的注意力也就從明天轉到了今天。如果只以量化指標來決定銷售部門的獎金,就會準確無誤地向員工傳遞一個信息:不能盡快見效的努力不被欣賞,盡管在邊遠地區工作艱苦,銷售基礎工作也很扎實,但獎金是跟著今年銷售指標發的!
因此,真正關心明天的企業,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管理者每次在決定使用一個量化考核指標時,都必須強制選用一個非量化指標,并且賦予它同量化指標同樣的權重,以強制平衡企業短期和長期利益。
比如,考核現有市場占有率的同時,就需要有對新市場和新產品開發工作的考核相伴。毫無疑問,定性指標比定量指標難以把握,正因為如此,許多思維懶惰的管理者就習慣以量化指標更公平為借口,把困難但對明天極為重要的工作考核(大多數是定性的)忽略了。這樣做的同時,也就把明天忽略了。任何好的戰略都不可能馬上反映在企業短期財務指標上,企業今天的優秀其實同現任管理者的關系不大——他們是躺在昨天正確戰略的慣性上。
因此,如果想成為優秀的少數,就必須做大多數視為艱難的事情——考核明天,考核非量化指標!這就需要管理者要更努力和用心地了解業務的真實情況——數字反映不出來的問題!
6、第六個原則
人事政策原則必須以內部培養為主,外聘為輔。
企業是個有機體,它的器官首先要匹配,這就是人才不是招聘來的,而是培訓出來的道理。
企業不可能快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的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而人的成長需要時間。那種認為企業是一部標準化的機器,壞了零件,從外邊買一個換上就行的做法,是企業注重短期利益的另一個典型表現。
其實,所有企業都面臨人才短缺,人才短缺的真正原因在于企業要生存和發展的沖動。越是好的企業,越需要人才,因為發展速度快;越是壞的企業,也越需要人才,因為企業只有在好的管理者手中才能起死回生!
企業到了必須從外面找人才能應付今天的發展,是因為企業昨天沒有為今天培養這樣的人。因此,要想長久和健康活下去的企業,就必須有自己的造血機能——能不斷創造企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制度。這種人事制度必須包括下面兩個強制平衡原則:
1)企業今天每從外面招一個人才,就必須有意識地在內部培養兩個以上的人才,用這種二比一的方式,保證企業的管理者以內部提拔為主。
2)為明天培訓人才必須成為各級管理者績效評估的強制項目——每個關鍵職位至少有兩個以上合格的繼位者(如果沒有其他定性指標,這個指標的權重就應占總考核指標的50%)。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企業管理者如何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
企業管理:像敬畏神一樣敬畏目標
企業管理:溝通是一門大學問
企業管理者如何圓滑處事
清華課堂:管理者應當管什么
企業管理:研發需要高精密配合
企業管理:信任具有極強的動力
企業管理:真誠配合源于相互尊重
企業管理案例分析:選錯人才
企業管理中部門總監該做什么?
相關熱詞搜索:
黃鐵鷹:企業管理的六條平衡原則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