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思政課,變身“萬人迷”
2015-05-22 11:02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清華思政課,變身“萬人迷”
馬克思主義學院多種方式翻新思政教育,發展因材施教
●練習記者 陳佩雯 記者 程曦
清華學子用藝術創作的伎倆展示他們在思政課中的所學所悟,作品在黌舍主樓展出時,失掉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右二)等引導的確定。供圖:馬克思主義學院
“大師好!放學期馬克思主義原理有了一種新的上(wán)法,歡送光顧劉教員的馬原課慕課版……”點開“私塾在線”“馬克思主義原理”課程(以下簡稱“馬原”)的預報片,輕盈的音樂、“萌嗒嗒”的動畫立刻就會捉住人們的耳朵和眼睛。
很難設想,人們印象中嚴正甚至略顯單調的思政課會以這樣親熱活潑的面孔呈現,而它遭到的熱情“追捧”也讓人始料未及———自往年9月22日開課起,清華校內共有1000論理學生經過在線學習失掉這門課的必修學分;清華園外,更有11000多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學習者獨特明白線上思政課的別樣魅力。
這門課的主講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傳授劉震被清華學生親切地稱作“Uncle劉”。“你的‘馬原’上的是‘Uncle劉’的慕課嗎?”成為大二學生中常被問起的熱點話題。
劉震抽象地把”學堂在線”慕課平臺比方為思政課發揮魅力的“路”。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艾四林以為,慕課平臺是促使教導回歸本質的一種道路———這個實質,就是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致,增進他們的周全成長。以這一本質為原點,條條亨衢通羅馬,馬院的思政課不只在線上“大顯神通”,在傳統教室中也一直探索因材施教的新模式、新方式。學生播種的,遠不單單是講義上形象的觀點和原理,而是經由親自考察實際、親手創作撰寫得來的活生生的領會和情理。
思政課變身“萬人迷”,絕非天方夜譚,而是漸行漸近的現實。
慕課教學 “私人訂制”思政課翻轉課堂
談到開設慕課課程的初志,劉震表現,原始起點還是基于對改良教學品質的思考:“學院勉勵我們探索多元化的思政課教學形式,那時我就想,有無可能真正完成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翻轉呢?這就需要‘稀釋’天生更精辟、更富啟示性的教學內容,同時計劃更多的學生自立閱讀、思考討論環節,恰好符合‘書院在線’的教學形式。不外課程上線后有那末多同窗選修,仍是咱們始料未及的。”
“Uncle劉”的“馬原”課之以是廣受歡迎,與經心設計的課件內容和課程組織情勢密不成分。每段教學視頻最長的也只要十多分鐘,配有豐富的動畫和“點睛”的字幕,學生看起來有興趣、能記著。網絡課程的教學特色,則使學生可以自由分配上課時間,學習門路更加便捷———不管在線學習、應用手機客戶端還是離線觀看下載視頻,“總有一款合適你”,學習可以隨時隨地,學生的取舍更為自由機動。
課程不但在課件高低足工夫,還充足應用收集講堂的上風,出力增強線上討論環節。助教步隊由10名馬院研討生構成,他們擔任每周保護線上討論區,每兩人一組,構造20~30人范圍的討論課,天天還辟有三個時光段停止答疑。在課程專門設置的討論區里,“你眼中的馬克思主義是什么?”“甚么是階層?”“什么是真諦?”等開放性的成績,都引來了很多學生介入。“Uncle劉”也經常置身此中,發帖求“拍磚”,并婉言是“為了下一次更好一點”。老師、助教鮮活的互動說話和熱忱的鼓勵,使更多學生樂意踴躍投入課程相干的討論。第一次討論課報名,短短兩小時內就報滿了150人。
豐盛的瀏覽資本也是課程的一大“亮點”。學生能夠從倡議書單和微信大眾號推送內容中,依據本人的須要抉擇進一步查閱研讀的文獻資料,他們不再是主動的接收者,而是自動的摸索者。“慕課版”的“馬原”為他們供給了私家訂制式的學習計劃,課程“菜單”包含視頻材料、閱讀資料、教導講演等豐碩內容,除教養視頻是必修內容外,其余環節都可以自在搭配。劉震為學生提出了“三個一小時”的搭配提議———即每周不雅看一小時視頻、停止一小時閱讀和參加一小時探討,在“自由”中保障深度學習所需的根本積聚。
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學生,為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明了前提。新聞與傳布學院2003級本科生汪晗在寫給劉震的信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學習體會:“你在短短的12周內,將最主要的常識點清晰而深入地印入我們腦中。很多概念,我是第一次明白地清楚和理解。原來以前很多課程我們只是一味地閱讀課件,并沒有真正汲取到知識的精髓。馬克思主義基來源根基理對我來講是一片汪洋大海,而自己所觸摸到的只是個中的多少滴小水珠。我會持續學習堅固在慕課上學習的知識,籌備開始通讀《本錢論》,而且在實踐中不斷加深理解。”
汪晗的信,寫出了良多學生的心聲。劉震婉言,下一步盼望攻破年級限度,讓大一學生也能選這門大二的課。“由于他們不打仗過大學的學習方法,就像一張白紙。經過慕課教學讓他們從大學一開端就可以獲得自主學習的體驗,對他們將來四年的大學生涯興許會更有裨益。”
再過兩個月,2015年春季“慕課2.0版”的“馬原”就要開課了。劉震對新學期的課程有個新假想———買通線上線下界線,探索基于慕課的“混雜式”教學法。詳細說來,就是為曾經拿到“馬原”慕課結課證書的學生開設8次以討論交換為主的線下課堂,課堂規模把持在20~30人。線上線下互為彌補,各擅其長,以期到達更好的教學后果。
來歲春、秋兩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制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品德素養與功令基礎”三門本科生思政課也將連續上線。對馬院的思政課教師而言,慕課提供的不只僅是一個新的教學平臺,更是探索思政課教學新模式的契機。一切的探索,辦事的都是統一個目標———讓迷信的、實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走進學生心坎,贊助他們更深刻地輿解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辦法和概念。
如許的理念和教學測驗考試,已在更廣的范疇內失掉承認。貴州理工大學、云南經濟學院等高校遴選局部學生修習清華的“馬原”慕課課程,并由此取得響應的學分,馬院也將派出助教為這些高校的領導先生提供輔助和支撐。這門課乃至還被臺灣育網開放教育平臺引入,為海峽對岸的學子提供線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機遇。
因材施教 系列叢書全方位浮現思政課教學成果
誕生活著紀之交的“90后”大先生會交出怎么的思政課功課?本年11月由國民出書社推出的一套叢書讓人“年夜開眼界”———叢書以“信奉·信念·信念:清華學子進修思惟政管理論課成果”為題,共分《清華學子的中國夢》、《清華學子的人生動身》、《清華學子學實踐讀經典》、《清華學子走進社會》、《清華學子談幻想信心》、《清華學子看改造開放》、《清華學子議國情》、《清華學子詩說中國近現代史》和《清華學子畫說中國近現代史》等9冊,會合展現了近2000名清華先生學習“思想品德涵養與法令基本”、“中國近古代史綱領”、“毛澤東思維和中國特點社會主義理論系統概論”和“馬克思主義基礎道理概論”等4門思政課的結果。
有詩歌,有畫作,有一起走來最逼真的“中國夢”,也有在企業工場、田間地頭親自調研的感悟心得……打開叢書細細讀來,學生們的熱情、靈敏度和思考深度往往超越想象。這是從“學”的角度搜集的一套叢書,但它當面反應的,倒是馬克思主義學院最近幾年來不斷探索因材施教的集中成果,酒店培訓。艾四林先容說,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因材施教以“教好”做基礎,以“學好”為導向,是因校施教、因課施教、因師施教和因生施教的無機結合。
比方,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各門課程的主講教師會設計不同的切入角度。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新聞學院的學生可以結合《新青年》等報刊,分析近現代歷史事件對新聞流傳的影響,水利系學生則可以清點中國近現代史上優秀的水利工程。
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們也會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現實情形,精心設計能讓他們充分施展客觀能動性的教學方式。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主講教師孔祥云每學期城市提早安排好課前作業,關注空巢白叟、大都會“蟻族”等熱門話題常常能有用激起學生對社會事實的思考。為了更好地剖析這些成績,學生們不僅要大批閱讀文獻,深入懂得消息事宜的來龍去脈和開展變更進程,還要走出校園,深入鄉村、廠礦、構造等進行社會調查,再撰寫論文。從中他們不僅學到了科學的調研、思考方法,也更切近了國情、民情,更動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對黨和國度奇跡開展的信心。
入腦入心 激勵學生經由過程創作休會信念情懷
美術學院學生思政課作品《秋瑾》。實習記者 張 宇 攝
重現赤軍陜北生活的水彩畫、孫中山師長教師的素描像、反動先輩的泥像……200多件采取國畫、油畫、雕塑、陶瓷、染織、視覺和拍照等分歧藝術形式的作品,好像將人們帶回到中國近現代那段使人難忘的崢嶸光陰。這不是一般的藝術展,而是清華麗術學院200多名大一學生用自己的專業言語對那段歷史的解釋。散步其間,觀者不難感觸到每件作品中都儲藏著這些青年學子對歷史事務、人物的琢磨和懂得,飽含著他們對吾國吾平易近的存眷與酷愛。他們用全新的目光審閱這段歷史,用一顆中國心依貼這段歷史,用自力思惟與精神解讀這段汗青。許多作品都惹人考慮,收回啟發,給人啟發與沾染。
“又值初冬紅葉翹,清華馬院聚英雄。書法畫卷繪戰火,染織陶瓷繹天嬌。一入崢嶸熱淚里,再憶長征碧血洮。前輩精力今安在,清華園里問凌霄。”這首詩很好地歸納綜合了展覽的內容跟主題。
自2011年以來,這曾經是馬克思主義學院第4次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生舉行思政課作品展,往年則是第一次在清華主樓舉辦展覽的揭幕典禮。11月23日、24日,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教育部社科司司長張東剛、副司長徐艷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鄭萼,光亮日報副總編沈衛星,我校黨委書記陳旭,我校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鄧衛等前后觀看了展覽,對學生們在作品中轉達的信念情懷賜與充分肯定。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16周的課程。第一堂課上,任課教師華表就告知美院學生,第10周時需要實現一次課程作業,由學生結合課程內容與各自專業進行藝術創作。此次作業加上考勤共占課程總成就的一半,一切學生的作品都將集中公然展示,“一個都不克不及少”,這讓大一的美院學生們倍感高興。因為他們個別得到大2、大三才干真正接觸專業學習和實踐,華表則專門為他們請來陶瓷、染織等領域的專業人士做指點,手把手教他們怎樣畫釉色,創作中需要用到哪些工藝和手段,學生設計的瓷盤還能到陶瓷廠燒制成制品。
為何要在思政課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作?華表給出了這樣的說明:“面臨明天的年青學生,反復灌注那些小道理是行欠亨的。在這門課中,我們起首講授歷史人物和事件中所浸透的共有的人生情懷和共通性的‘善’,使學出產生震動,再讓他們結合專業特點對這些人物事件進行契合歷史的藝術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定要對歷史做近間隔的透辟了解,這樣他們就能進一步體會那段歷史所包含的意思和啟示了。”
華表舉例說,學生在為女俠秋瑾創作雕塑時就曾發生過不同以往的別樣感觸。他們之前習以為常的秋瑾都是堅毅不拔的堅毅抽象,但在“復原歷史”的過程當中,他們逐步打破了這類固有思想。秋瑾出身在一個殷實的家庭中,襟懷全國為公的精神,發憤讓中國寬大婦女都能接受杰出的教育,過上幸福生活。學生意想到,本來秋瑾在法場上勇敢捐軀的最后時辰并非他們唯一可以表示的霎時,她的大愛博天、她身上那些熠熠生輝的品德魅力更能付與她永久的性命。
美院學生通過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通報所學所思,其他專業的學生在這門課上一樣“大有可為”———他們既可以聯合課上所學史實,用詩歌創作的方式“觸摸”歷史,也能夠結合各自專業,對相關范疇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領甲士物、特別事情或發展頭緒進行梳理和述評。課堂上,他們在教師娓娓道來的講解中感想歷史的厚重;課堂下,他們結伴走進藏書樓,一卷卷史料為他們翻開不同于中學教材提要挈領式描寫的豐富天下。通過深挖歷史背地的人物內心境懷、大情況下的事情發展,他們愈來愈有“代入感”,也越來越貼近其時的真真相境。
《清華學子詩說中國近現代史》也是這門課程的成果之一。大部門專業的學生以往都是用長篇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對“詩說歷史”這種不拘形式、不限字數,歌頌歷史片斷,自由抒發情懷的方式覺得十分新穎。創作形式一鋪開,很多學生難免心情磅礴,不少詩作都讓人線人一新。從控告八國聯軍侵華暴行的《祭圓明》到贊麗人民堅強抵御侵犯的《隧道戰》,再到既感悟歷史又頗富情韻的《釵頭鳳·憶秋之白華》……這些詩歌都是學生們居心感受近代風波、與歷史更迭共識的感情結晶。
這是一條逐漸深入,探索更為契合學生特點、心智和訴求的教學模式的改革之路。每逢新學期開始,每位選修馬院思政課的學生都邑拿到相應課程的教學綱要,以便從整體上了解課程的教學部署和具體請求。課堂教學夸大生師互動,每位教師都會支配必定比例的學時組織學生進行演示、報告、扮演、爭辯等,使學生無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研究學習的成果和體會。課堂以外,則重視加強實踐環節,根據學生專業特征打破表白的單一性,在各學科的穿插、碰撞、融會中完成因材施教,不斷進步教學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和實效性,使思想政管理論課成為學生至心愛好、畢生受害、終生難忘的優良課程。
起源:《新清華》 2015-1-2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資本班
清華思政課,變身“萬人迷” 相關課程
- 上一篇:清華通報有溫度的傳統文明
- 下一篇:清華推MOOC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