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氣象變更年夜會上的清華人 - 清華大學消息網
2015-03-30 09:23 來源:http://www.vipreactor.cn/ 閱讀: 次- 經管學院本科生代表隊獲CBS國際貿易案例比賽亞軍 - 清華年夜學消
- 第八屆清華大學建造節能學術周存眷鄉村室第節能 - 清華年夜學消
- 第七屆中國批發論壇在清華舉行 - 清華年夜學消息網
- 生物資動力工業政策與成長策略研究會在清華召開 - 清華年夜學消
- 環境學院結合主理第五屆中國情況工業大會 - 清華年夜學消息網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的清華人
●消息核心記者 高原
圖為清華團隊在南非德班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現場所影。
2011年12月11日清晨,南非德班,第十七次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經由14天“馬拉松”式的艱巨磋商,會議終于進入最后的“加時沖刺”。
因為各方在核心問題上不合重大,原定于12月9日晚鳴金的大會再次與往屆一樣被拖入“加時賽&rdquo,清華大學電子商務;階段。持續兩周的利益博弈、態度比武以及近40個小時不眠不休的談判商量,令與會代表疲乏不勝。
固然會場上依然存在各類否決的聲響,然而工作組主席終極落下木錘,一份“長時間合作工作組文本”經過決策。德班大會在最后一刻保住了《京都議定書》第二個許諾期,并決定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一員,滕飛揉了揉眼睛,長舒一口吻靠在椅背上。持續30多個小時大腦高負荷運行,讓他的神經高度緊繃,此時終究可以略微輕松一下了。這位來自清華核研院的副傳授,曾經是第15次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加入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談判。每次談判都是一場 “惡戰”,是對小我智力、體力和心思本質的極致磨練。
滕飛不是一團體在戰役。2011年,清華大學共有7位教師作為中國當局談判代表團成員或顧問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談判,是歷年來“清華團隊”人數最多的一屆。他們中不唯一老一代能源專家,也有年邁力衰的“60后”、鋒芒畢露的“70后”,更有活氣四射的“80后”。他們中許多人都曾屢次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談判,參與中國能源政策的制定,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為地球的低碳將來和中國的綠色發展冷靜斗爭著。
挑戰存在于談判的每個細節里
位于南承平洋上的圖瓦盧島本是個景致奇麗的“世外桃源”,但現在科學家猜測,隨著溫室氣體致使海立體不斷回升,圖瓦盧島可能在50年后沉入海底。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要挾,素來未曾像明天這樣深入實在。
氣候變化問題自上世紀80年月末90年代初浮出水面后,始終僅被視為能源環境范疇的問題,鮮為外界關注。直到本世紀初,跟著各國對能源環境問題研究的一直深刻,和發展中大國的強勢突起等身分,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到2007年 “巴厘線路圖”,再到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氣候變化問題逐步被視為發展問題、政治問題,成為寰球政治經濟格式新一輪洗牌的契機。積年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也被視為“沒有硝煙的疆場”,成為各個國家的角力場。
2012年是《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承諾期的刻日。如何能順遂達成第二個承諾期,如何能完成“巴厘道路圖”未盡的使命,新的氣候談判軌道又將指向何方?這一系列問題都使2011年的南非德班大會成為轉角時辰。
清華作為國家動力與應對氣候變化策略研究的主要支持單元,每一年都有多位教師投入到談判的后期任務和談判過程當中。2011年,清華7位教師走進南非德班談判廳,介入了4項議題的談判任務:海內最早存眷氣候動力成績的研究者之1、清華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教學,此次作為代表團特約參謀缺席。核研院教師段旺盛參與了碳買賣與市場機制相干議題,核研院老師劉濱、柴麒敏參加了 “歷久協作行為下的獨特愿景”議題,核研院先生滕飛、周劍參與了“條約下恒久配合舉動打算談判中關于成長中國家減疾駛動”議題,情況系教師王燦參與了 “條約談判中對于技巧開辟與讓渡”議題。
1994年離開清華能源體系分析研究室的劉濱參與了2000年后簡直一切的聯合國氣候談判,她表示:“每年的談判都異樣艱難,是腦力和體力的兩重考驗,南非德班也不破例。不外,自己的研究工作可以直接為國家爭奪利益,我感到十分幸運。”
天天凌晨7點,去會場的班車已經在賓館外等候出發。8點,代表團外部調和會;9點,“77+中國”協調會;10點,談判會議正式開始。會議經常持續到下晝,還沒來得及吃一頓正式的午飯,下戰書緩和的談判又開始了……隨著大會議程的不斷推動,工作層的談判不斷向部長級和首腦級的小范疇磋商轉移,談判日漸白熱化,工作強度和難度也隨之加大。代表們從會場回到賓館的時光愈來愈晚,常常覺還沒酣睡,就又起家披衣坐上了回會場的班車。談判最嚴格的階段,乃至三四十個小時無法分開會場。在哥本哈根,由于緯度較高,他們壓根沒瞥見過“童話之城”的太陽。
在德班,即便賓館預會場僅僅天涯相隔,他們仍來不迭歸去小憩半晌。
這些膂力上的挑釁,對每年參與氣候談判、習氣于“打硬仗”的清華團隊來講曾經是粗茶淡飯,真實的“妖怪挑戰”存在于談判的每一個細節中。
“我們代表的是國度利益,守住底線取得好處最年夜化是咱們的義務跟任務,不克不及有涓滴松散。”2010年留校從事應答氣象變更持久目的研討的80后青年學者柴麒敏博士,已有過兩次結合國天氣變化大會的會談閱歷。
在德班,柴麒敏地點的小組遭受了一次艱苦博弈:把持溫室氣體排放不是一句廢話,如何監控審評各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環繞這一問題的處理,工作組主要分紅了兩個不同的營壘:蓬勃國家提出設立新的評審機構,發展中國家提出由聯合國已有框架下的機構完成審評工作。這個問題看似簡略,但是關乎審評的公平性和每個國家的現實利益。工作組的談判持續了整整一周,構成多少計劃提交給大會決議層。使人遺憾的是,最終這個議題因為各國存有分歧無奈殺青分歧,僅否認這是一個切磋偏向,但沒有最終論斷。柴麒敏先容說,這在談判進程中是很畸形的事。在他看來,只管讓一切國家達成分歧釀成了一項幾乎不行能完成的義務,但是在談判中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是提高的必經之路。
讓中國活著界舞臺上施展加倍踴躍自動的感化,是科研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
“永不消逝的番號”
氣候談判是場硬仗,清華作為最早的參與者,是在戰場上活潑了10余年的“老兵”了。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改造開放剛起步,高校學科扶植百廢待興。時任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現核研院前身)所長的呂應中在國外考核時發明,與國內規劃經濟所采取的 “土帳本”“拍腦門兒”的方法不同,發財國家的經濟、能源政策是經由過程建破數學模子停止科學分析論證后制訂的。深受震動的呂應中回到清華后,率先樹立了國內第一個能源系統分析實驗室。實驗室初建時一貧如洗,國內沒有相關專業學科,更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實驗室不能不常設從其余研究室抽調人手,從零開端。就如許,我國能源系統工程學科邁出了汗青性的第一步。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氣候變化問題開始被眾人關注。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通過,開啟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同年,清華作為國內最早參與到該領域的研究機構之一,承擔了我國第一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家級研究課題———亞 洲 開 發 銀 行(ADB)技術支援項目“中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家對策戰略 (TA1690-PRC)”。1994年~1996年,時任核研院院長吳宗鑫、教授何建坤等參與實現了 “中國氣候變化國別研究”,這是我國初次較為周全、系統地研究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主要問題和戰略。與此同時,我國氣候變化的研究隊伍開始初具范圍。
清華也是從這時候起開始參與到聯合國氣候變化的談判中來,為政府談判提供技術支撐。
隨著國際氣候談判波及問題的延展和深入,最后的研究者逐漸被吸納到談判步隊中成為談判者。從試驗室走向談判桌,從科研工作者到談判專家,如何在角色身份的改變中尋覓本人的定位?
多年談判桌上的磨礪讓他們在兩種分歧腳色之間找到了均衡: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本著迷信的立場對待和剖析問題,這是職責。身為一位談判專家,須要維護國家的利益和底線,這是使命。兩者不是抵觸的對峙面,而是彼此增進、辯證統一的。
科研名目不但能夠作為談判的技術支撐,談判中呈現的新問題、新方式也為科研工作帶來了靈感。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上,美國提動身展中國家在國內采用的減緩行動缺少通明度、減緩后果不國際社會承認的丈量評價講演,由此激發了新的談判核心:若何提多發展中國家減緩行動的通明度?如安在軌制和技術兩個層面上既保護開展中國家減緩行動的被迫性,又能進步發展中國家減緩行動的同一性?這些成績成為滕飛等人從前多少年的研究重點,相關結果為我國在開展中國家減緩議題上的談判供給了對案。
“就像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里那支隊伍一樣,我們也是一支沒有番號的隊伍。但在戰斗打響的時辰,我們往往需沖要到最艱難的主力陣地上,雖然這與我們日常平凡的定位有所差別,但是既然到了阿誰地位上,就應當打出美麗的一仗!”滕飛動搖地說。
低碳之路,清華外行動
“氣候問題分兩個戰場,在外洋是一種博弈,在國內是一種平衡。”何建坤對氣候談判深有感嘆。
假如說氣候談判是一場戰役的話,那每年的氣候變化大會無疑即是廝殺最為劇烈的戰場,輸贏取決于戰場上的發揮,更取決于“內功修為”。
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不只是為了應對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壓力,更是出于國家久遠可連續發展的需要。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要害是削減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花費,適度倚靠不成再生能源的經濟發展形式不只缺乏可持續性,并且還會影響國家的經濟保險。化石能源的消費所帶來的氛圍傳染,不僅捧紅了“PM2.5”,更讓低碳問題成為老庶民關注的焦點。在2012年的兩會上,良多代表紛紜表現:低碳減排不僅是發展問題、政治問題,更是平易近生問題。
中國要走出一條以低碳排放為特點的發展門路,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戰略抉擇,也是國內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需要。如何與天下各國聯袂應對氣候變化,如何在國內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如何和諧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這也是清華團隊的研究中心。
從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我國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出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落40%~45%的目標,到把40/45目標細分到各個省市和每一個行業中,清華團隊盡力而為作出了基本性的奉獻。從2008年清華低碳能源實驗室建立(我國第一個以低碳為重要研究標的目的的實驗室),到建立 “清華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低碳能源大學同盟”,清華在低碳研究之路上一直走在天下高校前線。哥本哈根集會以后,國家緊迫啟動“973”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清華牽頭承當了12個項目中的4個,7位教師當選“973”首席科學家,此中包含2位副教授。
在南非德班氣候變化大會上,清華團隊又為自己增加了新的角色———“宣揚大使”。在談判時代,會場外搭建起“清華展臺”,向世界宣講中國的氣候政策、節能減排成果,披發研究論文,吸引了浩繁眼光。會議時期,清華還與日當地球環境研究院等其他國家的研究機構舉辦多場邊會,繚繞“亞洲應對低碳發展”等共同感興致的問題停止深入探討,獲得了杰出效果。
2011年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專門發來感激信,對清華教師在德班氣候變化談判大會上的杰出表示表示確定。對清華團隊來說,談判還將持續,低碳之路任重而道遠,他們將繼承判若兩人地盡力投入,為地球的綠色未來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氣。
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告竣的公約,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領袖會議上經過。公約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失效。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 (COP)于1995年在德國柏林召開。
起源:新清華 20120-03-23 第1873期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主動化系李梢課題組結果再次當選《天然?中
第十屆中日水情況研究會在深圳研討生院召開
跨平易近族的美國研討研究會在清華舉辦 -
朱玉賢院士在清華講述棉纖維細胞伸長機制研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大學電子商
結合國氣象變更年夜會上的清華人 - 清華大學消息網 相關課程